药学服务
药学服务
公众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 > 药学服务 > 公众服务
从科学出发,读懂药食同源的中药
发布时间:2025-08-21  文章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药学部


“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指许多食物同时也是药物,它们既可以满足日常饮食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调理身体、防治疾病。但在生活中,不少人对药食同源的中药存在认知误区,要么过度追捧,要么盲目排斥。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聊聊如何正确认识这类特殊的“中药”。

2.png

药食同源的核心:既有营养,也有药性

药食同源的中药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兼具食物和药物的双重属性。作为食物,它们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比如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枸杞含有多糖和胡萝卜素,适合日常食用;而作为药物,它们又含有特定的活性成分,能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调节作用,像山楂中的山楂酸可促进消化,生姜中的姜辣素能驱寒止呕。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药食同源的中药“药性”远不及纯粹的药物强烈,其调理作用是温和且缓慢的,更适合作为日常养生的辅助手段,而非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

常见误区: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人人适用

生活中,人们对药食同源中药的误区主要有两个:(1)认为“天然无害,多吃无妨”。其实,即便是平和的药食同源中药,过量食用也可能带来问题。比如莲子心虽能清心火,但长期大量饮用会因苦寒之性损伤脾胃;红枣补气养血,但吃多了容易生痰湿,导致腹胀。(2)觉得“别人吃着好,我也能吃”。药食同源中药的使用需结合个人体质。例如,体质偏热的人适合用菊花、绿豆等清热食材,而体质虚寒的人则更适合生姜、桂圆等温补食材,若盲目跟风,可能会加重身体不适。

科学使用:按需选择,合理搭配

正确使用药食同源的中药,关键在于“对症”和“适量”:

了解自身需求:中药辩证食疗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病症的寒热虚实等特点,选择适宜的药食同源食材进行调理的方法。核心是“因人而异、因证施食”,通过食材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及归经,纠正身体的失衡状态。以下举例说明:

1. 按体质辨证食疗

寒性体质:表现为怕冷、手足冰凉、易腹泻,宜选温性食材。

举例:生姜红枣茶(生姜温阳散寒,红枣补气养血)、当归羊肉汤(当归活血,羊肉温中补虚),可改善寒证。热性体质:表现为易上火、口干舌燥、便秘,宜选凉性食材。

举例:绿豆百合粥(绿豆清热解毒,百合润肺生津)、菊花茶(菊花平肝降火),可缓解热证。

2. 按病症辨证食疗

风寒感冒(外感风寒):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需辛温解表。

举例:葱白生姜水(葱白、生姜均性温,能发汗解表,驱散风寒)。

风热感冒(外感风热):症状为发热重、咽喉痛、黄涕,需辛凉解表。

举例:金银花薄荷茶(金银花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需健脾益气。

举例:山药莲子粥(山药健脾养胃,莲子固肠止泻)、炒白扁豆(白扁豆性温,能健脾化湿)。

阴虚火旺(失眠、盗汗、口干):需滋阴降火。

举例:银耳百合羹(银耳滋阴润燥,百合清心安神)、雪梨川贝汤(雪梨生津,川贝润肺)。

3. 按脏腑辨证食疗

肝火旺(易怒、头痛、目赤):需清泻肝火。

举例:决明子菊花茶(决明子清肝明目,菊花平肝)。

肺燥(干咳、咽干):需润肺润燥。

举例:川贝炖雪梨(川贝润肺止咳,雪梨生津润燥)。

辩证食疗的关键是先明确自身“证型”,避免盲目跟风。例如,同样是咳嗽,风寒咳嗽需用温性的生姜红糖水,风热咳嗽则需用凉性的枇杷叶煮水,若用反了可能加重症状。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食材。

控制食用量:作为日常饮食,应将其当作普通食材合理搭配,而非“药材”大量食用。使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时,控制用量是避免过犹不及的关键,需结合其药性、适用人群及使用场景调整,以下从常见食材举例说明:

1. 温性/热性食材:避免过量上火

生姜:性温,能散寒止呕,但过量易生热。

日常调味:每次3~5片(约3~10克),用于烹饪去腥或泡水驱寒。

特殊情况(如风寒感冒初愈):短期可增至10~15克,但连续服用不超过3天,以免出现口干、咽痛等上火症状。

桂圆(龙眼):性温,补气血,但过量易滞气、上火。

健康人群:每天5~10颗(约15~30克)即可。

体质偏热者:建议减半,且避免长期连续食用,以免出现口腔溃疡、便秘。

2. 凉性/寒性食材:防止损伤脾胃

绿豆:性寒,清热解毒,但过量易伤脾胃。

日常解暑:每次30~50克(煮绿豆汤),每周2~3次即可。

脾胃虚寒者(易腹泻):建议每次不超过20克,且可加少量生姜中和寒性。

菊花:性凉,平肝明目,但过量易致脾胃不适。

泡茶饮用:每次5~8朵(约3~5克),每日1剂,连续饮用不超过1周,间隔2~3天再喝,避免长期喝导致腹胀、腹泻。

3. 补益类食材:避免滋腻碍胃

山药:性平,健脾养胃,但过量易腹胀。

日常食用:每次50~100克(煮粥、炒菜均可),每日1次即可,尤其消化功能弱的人,过量可能加重胃肠负担。

枸杞:性平,滋补肝肾,但过量易上火。

泡水或煲汤:每次10~15克(约20~30粒),若用于调理,每日不超过20克,否则可能出现口干、烦躁。

4. 特殊人群的用量调整

儿童、老人:用量通常为成人的1/2~2/3(如成人吃10颗桂圆,儿童5~6颗即可)。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需结合病情,例如山楂(有降血脂作用),健康人每次10~15克,胃酸过多者需减至5~8克,避免刺激胃黏膜。

核心原则

药食同源中药的“量”需遵循“小剂量起步、循序渐进、随证调整”:

初次食用某类食材时,先从最小推荐量开始,观察身体反应(如是否有腹胀、上火、腹泻等)。

若用于日常保健,而非治疗疾病,用量宜少不宜多,且避免长期单一食用(如天天喝菊花枸杞茶,可能因寒凉积累损伤脾胃)。

简单说,就像做菜放盐——适量提味,过量则难以下咽,药食同源的“量”也是同理,以身体无不适、能长期坚持为度。- 特殊人群需谨慎: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食用药食同源中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避免因体质特殊或药物相互作用带来风险。

药食同源的中药是传统智慧与自然馈赠的结合,它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了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使用。只有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其属性,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用,才能让这些“药食”真正发挥有益作用,成为健康生活的助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内蒙古药师协会  蒙ICP备18001571号-1
网站管理:内蒙古药师协会办公室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56号外文书店大楼4楼
技术支持:内蒙古世纪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