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切片。
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用于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气虚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1、补气健脾,升阳举陷
(1)黄芪-党参配伍应用
党参健脾益气,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二药合用,益气扶正,健脾利水消肿。
(2)黄芪与丹参配伍应用
黄芪丹参相配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利尿[7]。黄芪:丹参为2:1时效果最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丹参能改善血循环,改善心肌供血作用。
(3)黄芪与当归配伍应用
黄芪补脾肺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益气助当归生血,当归得黄芪之助而使血速生,可使气血生化有源。
2、益卫固表
黄芪-防风配伍应用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防风祛风而解表,黄芪在防风的祛邪作用帮助下能达到固表不留邪,而防风得黄芪益气作用而祛邪不伤正,两药相辅相成。
3、托毒生肌
黄芪有益气升阳、托毒生肌,有“疮家圣药”之称,临床常用于外科疮疡证属气血不足者。若日久脓成不溃,配伍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以托毒排脓,如透脓散;若溃疡久不收口,配伍人参、当归、肉桂、熟地、白术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常用配药:
(1)黄芪配升麻,黄芪补气健脾、托毒生肌,升麻清热解毒、升阳举陷,用于正气虚致疮疡难托毒外出、创口难愈。
(2)黄芪配金银花,黄芪补脾肺之气托疮毒、促生肌 ,金银花清血毒、散风热,二者合用,益气扶正、托毒外出、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久不愈。
4、利水消肿
黄芪具有利水消肿之功,临床多配伍防己、白术。
常用配药:
(1)黄芪配防己,黄芪益气健脾、利尿消肿,是治气虚水肿的要药;防己祛风除湿、利水消肿,二者合用有益气利水之效,用于心力衰竭、慢性肾系疾病,可改善心肾功能。
(2)黄芪配白术,黄芪益气、利水消肿,白术健脾燥湿,两药合用能益气健脾、利水消肿,表里水湿证皆可应用。
黄芪在临床使用中用量不一,不同剂量出现疗效不同,剂量与疗效呈相关性。
(1)黄芪剂量不同,药理作用也不同。小剂量可抗菌、抗病毒;常用量能增加尿量、保护肝脏;大剂量则显著增强免疫活性。
(2)配伍应用。黄芪与葛根按2∶1或3∶1配伍,能延长葛根在体内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黄芪和当归配比及剂量变化会影响疗效,5:1时最佳,是妇科常用方,可用于产后血虚便秘、贫血,以及妇科子宫出血、经期及产后血虚发热头痛等,可随症加减 。
四、使用注意
黄芪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如果有体表邪气强盛、体内有积滞、阴虚导致阳气亢盛、疮疡刚开始发作,或者疮疡溃破后热毒仍然很盛等情况,都不适合使用黄芪,以免加重病情。
五、鉴别用药
人参、党参、黄芪这三种药材都有补气、生津和生血的功效,常常搭配在一起使用,让疗效更强。不过,它们之间也有区别:人参的补气效果最为强劲,堪称补气的第一要药,除了补气生津、生血之外,还能益气固脱,帮助人们在元气虚脱时恢复生机;它还能安神增智,改善睡眠和精神状态,也有补气助阳的作用。党参的补气作用比较平和,主要作用于脾肺,能很好地补益脾肺之气,适合日常调理。黄芪在补益元气方面不如人参,但它在补气升阳上表现出色,对于脾气虚弱导致的脏器下垂有很好的效果;还能益卫固表,改善容易出汗的情况;在托毒生肌方面,能帮助疮疡恢复;也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虚气陷以及表虚自汗的人群。
六、搭配与饮食禁忌
推荐搭配:
(1)黄芪+麦冬:滋阴降火,适合熬夜、潮热者;
(2)黄芪+陈皮:理气健脾,改善腹胀、食欲差;
(3)黄芪+枸杞:气血双补缓解眼干、腰膝酸软。
注:因个人情况不同,需到医院问诊后进行科学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