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空气、飞沫、尘埃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水、食物、苍蝇常引起消化道感染病;手、用具、玩具等日常接触,即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吸血昆虫又称虫媒传播;体液、血液系母婴传播,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胎儿;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儿童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及管理:
(一)手足口病:
1、病原体: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16、病毒71型(EV71)多见;
2、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
4、易感人群: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4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5、流行情况:多发生在夏秋季。集体儿童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该病的传染性极强,常引起暴发流行。
6、临床特征: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当日或第2日出现,丘疹无痒感。发病的同时有发热,手、口、足、臀四个部位可出现斑丘疹、疱疹,痂皮脱落后不遗留疤痕;
7、预防措施: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
8、护理指导: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玩具和餐具的消毒是预防的关键。
(二)麻疹:
1、病原体: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出诊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或终身免疫;
5、流行情况: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
6、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38-39℃,同时出现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怕光、流泪。发病2-3日时,在口腔两侧颊黏膜上出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黏膜斑对麻疹早期有诊断意义;
7、预防措施: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得有效免疫力。在流行期间,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可有效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及症状;
8、护理指导: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给患儿保暖。发热出疹期间,多喝水。恢复期少吃油腻食物,无需忌口;
(三)流行性感冒:
1、病原体:由流行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传染源:主要为流感病儿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一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3、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
5、流行情况:以冬季为主,来势凶猛,流行可持续6-8周;
6、临床特征:潜伏期1-7日,急起高热、寒战、头痛伴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
7、预防措施: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进行接种,推荐接种时间为9-11月份;
8、护理指导:保持开窗通风,严密消毒,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发病期注意营养均衡,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多补充水分,多休息;
(四)猩红热:
1、病原体: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3、传染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以5-15岁幼儿最明显;
5、流行情况:高发于冬末春初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6、临床特征:潜伏期为1-6日,猩红热的临床表现有三大特征:发热、咽颊炎和皮疹。发热为持续性高热;咽颊炎表现为咽痛、局部充血并有脓性分泌物,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的特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布满针尖样的红色小丘疹,压之退色,有痒感。疹退后有明显的脱皮。脱皮程度与病情轻重成正比;
7、预防措施: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
8、护理指导:一般卧床休息,供给充足营养和水分,进食流质软食。注意口腔卫生;
(五)水痘:
1、病原体: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2、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在病儿出疹前1日至疱疹完全结痂,均具有传染性。但痂皮无传染性;
3、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为主;
5、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生,春冬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发病,故儿童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6、临床特征:潜伏期14-16日,发病早期有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的表现,持续1-2日后迅速进入出疹期,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起初是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数小时后发展为疱疹。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
7、预防措施: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一周岁以上儿童;
8、护理指导:开窗通风,对污染场所、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玩具等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体活动。
(六)流行性腮腺炎:
1、病原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2、传染源: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5、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内易造成暴发流行;
6、临床特征:潜伏期14-25天。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一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大肿胀,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肿胀部位的皮肤发亮但不红,有轻度触痛。2-4日后累及对侧。腮腺肿大2-3日大高峰,整个病程7-12日;
7、预防措施: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对病儿的口鼻咽部分泌物及其被污染的物品应煮沸或爆嗮消毒;
8、护理指导: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开窗通风。对污染场所,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玩具等进行消毒。流行期间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限
病 名 |
潜伏期 |
传播途径 |
患者隔离期 |
接触者检疫期限 |
麻疹 |
7-12天最长28天 |
空气 |
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出疹后10天 |
21天 |
水痘 |
10-21天 |
空气、飞沫密切接触 |
全部结痂、但不少于病后14天 |
21天 |
风疹 |
14-21天 |
空气、飞沫 |
出疹后7天 |
21天 |
猩红热 |
1-7天 一般2-3天 |
呼吸道 |
退热后2天 |
12天 |
流行性腮腺炎 |
8-30天(平均14-20天) |
空气、飞沫 |
症状或体征消失或发病后10天 |
21天 |
流行性感冒(流感) |
数小时-3天 一般1-2天 |
呼吸道 |
退热后2天 |
最后一个病人发病后3天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
1-10天(一般2-3天) |
呼吸道 |
发病后7天 |
7天 |
细菌性痢疾 |
数小时-7天 一般2-4天 |
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
全程治疗、症状消失、大便培养两次阴性 |
7天 |
甲型病毒性肝炎 |
15-20天 一般3-4周 |
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
自发病不少于40天 |
42天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
数小时-5天 一般1-2天 |
直接与间接接触传播 |
至少7-10天 |
2天 |
手足口病 |
3-6天,一般4天 |
日常接触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
至疱疹全部干燥结痂 |
6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