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它不仅是中药味道的体现,也是正确理解中药功效和中药发挥作用的关键。中医理论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这种联系构成了中医养生和中医治疗的基础,是我们学习中药的钥匙。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该动、植物本身具有的味道,是一种真实的反应。当我们应用到临床上时,则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不同味道的动、植物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不同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然后加以总结归纳,逐渐形成了中药的五味理论。正如《内经》所言:“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1. 酸味:主要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止遗精、敛肺止咳、收敛止泻等。相关中药材有:五味子、山茱萸、乌梅等。酸味药主要入厥阴肝经 而属木,通自然界春气。
2.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可以用来治疗便秘、清热、保护人体津液。与之相关的药材有 黄连、黄芩、栀子、大黄等。苦味药入少阴心经而属火,通自然界的夏气。
3. 甘味:大部分带有滋补作用,可以起到缓和药性、止痛的效果。相关中药材有人参 、蜂蜜、甘草 等。甘味药主要入太阴脾经而属土,通自然界长夏。
4. 辛味:具有发散、活血、行气的作用,对于肝气郁结、有瘀血、卫气郁闭等症状的患者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关药物有薄荷叶、紫苏叶、川芎、葱白、生姜、荆芥、麻黄、桂枝等。辛味药主要入太阴肺经而属金,通自然界的秋气。
5. 咸味:主要可以起到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功效。一般有芒硝、海带、海藻、龙骨、牡蛎等药材。咸味药主要入少阴肾经而属水,通自然界之冬气。
中医强调五味均衡,不可偏嗜。过食某一味会导致相应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影响健康。因此,均衡饮食至关重要。
例如:
过食酸味,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
过食苦味,耗伤阳气,引发腹泻。
过食甘味,滋腻碍胃,导致肥胖。
过食辛味,耗气伤阴,引发口干舌燥。
过食咸味,损伤肾脏,导致水肿。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养生也应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适合的五味食物:
气虚体质:宜多食甘味食物,如山药、红枣等,补益气血。
阳虚体质:宜多食辛味食物,如生姜、羊肉等,温阳散寒。如当归生姜羊肉汤!
阴虚体质:宜多食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等,滋阴润燥,又如麦冬、黄精、玉竹等。
湿热体质:宜多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清热利湿,又如紫苏叶、藿香等芳香化湿。
中药五味与中医五脏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了解五味与五脏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养生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