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进入雷暴高发期。雨后清新的空气让普通人倍感舒适,但对哮喘患者,尤其是花粉过敏人群而言,雷暴天气可能诱发雷暴哮喘。国内外临床数据显示,雷暴过后医院哮喘急诊量常大幅飙升,《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更是明确指出,雷暴天气可使哮喘急诊就诊率增加 3~5 倍。这种 “特殊哮喘” 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和用药应对?
一、认识雷暴哮喘
雷暴哮喘并非独立的哮喘类型,而是指在雷暴天气(伴随暴雨、闪电、强风)期间或雨后 1-2 小时内,哮喘患者或过敏性鼻炎患者出现的哮喘症状集中发作或急剧加重的现象。
其症状与普通哮喘相似,但发作更突然、进展更快:初期常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涕等过敏症状,随后迅速出现呼吸急促、喘息、胸闷、剧烈咳嗽,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胸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严重时会出现 “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嘴唇或指甲发紫,甚至呼吸衰竭,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危及生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部分平时无哮喘病史,但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在强雷暴天气下也可能首次诱发雷暴哮喘,这类 “偶发式发作” 往往因缺乏警惕而延误救治。
二、雷暴为何会 “引爆” 哮喘?
雷暴天气诱发哮喘的核心原因,在于花粉等过敏原的 “形态变化” 和 “浓度激增”,具体可分为三步:
花粉 “批量升空”:雷暴前的强风会将地面植物(如豚草、桦树、柏树、 grasses 类)的花粉、霉菌孢子卷至空中,使空气中过敏原浓度骤增至平时的 5~10 倍,为后续发作埋下 “隐患”。
花粉 “破碎成微粒”:雷暴中的降雨和高湿度环境,会让花粉颗粒吸收水分膨胀、破裂,形成直径小于 5 微米的微小碎片。这些碎片比完整花粉轻 10~20 倍,更容易在空气中悬浮。
微粒 “深入气道”:微小的花粉碎片能轻松突破鼻腔过滤屏障,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支气管、肺泡)。对过敏体质人群来说,这些微粒会激活免疫系统,引发气道黏膜水肿、平滑肌痉挛,最终导致哮喘急性发作。
此外,雷暴期间的气压骤降、电场变化,也会刺激敏感人群的气道神经,加重气道高反应,成为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
三、预防是关键:4 大措施筑牢 “防护墙”
雷暴哮喘发作迅猛,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花粉过敏的哮喘患者,在雷暴高发季节,不同地区因植物花期略有差异,需做好以下 4 点:
1. 减少室外暴露:“躲” 是最直接的办法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通过气象 APP、官方预警信息,提前知晓雷暴发生时间,在雷暴来临前 2 小时至结束后 1 小时,坚决留在室内,避免外出散步、运动。
外出做好防护:若因特殊情况必须外出,需佩戴N95/KN95 级防护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对微小花粉碎片过滤率不足 50%,防护效果有限),同时佩戴防风眼镜,减少花粉接触眼结膜。回家后立即脱下外衣、鞋子,用温水淋浴(重点清洗头发、面部),更换干净衣物,避免将花粉带入室内。
雷暴后延迟通风:雷暴结束后,室外空气中仍悬浮大量花粉微粒,建议先关闭门窗 1~2 小时,待大颗粒沉降后,再开窗通风(每次通风 30 分钟即可,避免长时间通风)。
2. 净化室内环境:降低室内过敏原浓度
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带有HEPA 滤网 + 活性炭滤网的型号,HEPA 滤网对 0.3 微米颗粒过滤效率需达到 99.97% 以上,可有效过滤空气中的花粉碎片、尘螨;活性炭滤网能吸附霉菌孢子,减少二次刺激。建议每天开启 8~12 小时,尤其在雷暴前后需持续运行。
调整空调模式:使用空调时选择 “内循环”,避免室外污染空气进入;定期清洗空调滤网(每 2 周 1 次),防止滤网积累的花粉、尘螨随风扩散。
减少室内过敏原:每周用吸尘器清洁地面(选择带 HEPA 滤网的吸尘器),勤换床单被套(用 55℃以上热水清洗,可杀死尘螨);若家中有宠物,需减少宠物在卧室活动,定期给宠物洗澡、梳理毛发,减少皮屑脱落。
3. 药物管理:规律用药 + 应急备药
药物是预防和控制雷暴哮喘的核心手段,需严格遵循 “日常控制 + 应急缓解” 的用药原则,具体如下:
(1)日常控制药物:长期使用,稳定病情
这类药物需每天规律使用,目的是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减少急性发作风险,常见药物包括: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是哮喘长期控制的 “基石药物”。通常需每天吸入 1~2 次,具体剂量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由医生制定。研究表明,规律使用 ICS 可使雷暴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降低 50% 以上,切勿因平时无症状而擅自停药。
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片,适用于同时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可通过抑制白三烯介导的炎症反应,减轻气道痉挛。一般每晚服用 1 次,需连续使用,不可按需服用。
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LABA):多与 ICS 联合使用(如上述复方制剂),单独使用 LABA 可能增加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需严格遵医嘱。
(2)应急缓解药物:按需使用,快速救急
这类药物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能快速松弛气道平滑肌,缓解喘息、胸闷症状,需随身携带,常见药物包括:
短效 β2 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特布他林气雾剂,是哮喘发作时的 “急救首选药”。发作时每次吸入 1~2 喷,若 5~10 分钟后症状无缓解,可再吸入 1 喷,但 1 小时内最多不超过 4 喷,24 小时内不超过 8 喷。若超过推荐剂量仍无效,需立即就医,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心悸、手抖等不良反应。
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常与 SABA 联合使用,适用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增强支气管扩张效果,每次吸入 1~2 喷,每日不超过 6 喷。
(3)雷暴季节的用药调整
提前咨询医生:在雷暴高发季节来临前 1~2 周,建议复诊,告知医生自身花粉过敏情况,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如短期增加 ICS 剂量(如原剂量加倍,持续 1~2 周),或在预计有强雷暴前 24 小时,提前使用 1 次 SABA(小剂量,如 1 喷),预防发作。
检查药物有效期:每月检查应急药物的有效期,确保沙丁胺醇等气雾剂在保质期内;使用气雾剂前需摇匀,若发现喷头堵塞、药物变色,需立即更换。
4. 增强体质:提升自身 “抗敏力”
适度锻炼:在病情稳定期,可在室内进行低强度运动,如瑜伽、太极拳、慢走(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清晨或傍晚外出运动),每周 3~4 次,每次 30 分钟,增强心肺功能。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 C(如橙子、猕猴桃)、维生素 E(如坚果、菠菜)的食物,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海鲜等易过敏食物,减少气道刺激。
四、雷暴哮喘发作:3 步正确应对,别慌!
若不幸在雷暴期间出现哮喘症状,需立即按照以下步骤处理,避免延误救治:
立即用药 + 脱离环境:迅速回到室内(若在室外),坐下或半卧位休息,避免弯腰、低头等加重呼吸困难的动作;立即使用短效 β2 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每次 2 喷,间隔 5 分钟后若症状无缓解,可再喷 1 次(最多 3 次)。同时关闭门窗,开启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过敏原浓度。
观察症状 + 及时求救:用药后观察 15~20 分钟,若出现以下 “危险信号”,需立即拨打 120 或前往最近医院的急诊:
喘息、胸闷持续加重,无法平卧,甚至只能坐着呼吸;
说话困难,只能单字或短句表达,声音嘶哑;
嘴唇、指甲盖发紫,面色苍白或发青;
意识模糊、头晕、出冷汗,或使用 3 次沙丁胺醇后症状仍无改善。
遵医嘱治疗:不擅自停药:到达医院后,需主动告知医生 “雷暴天气 + 花粉过敏 + 哮喘发作” 的情况,便于医生快速判断病情。医生可能会给予以下治疗:
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快速减轻气道炎症;
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持续扩张气道;
若出现呼吸衰竭,需给予吸氧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完成整个疗程(如口服激素需服用 5~7 天,不可自行停药),避免病情反复。
雷暴天气虽可怕,但只要花粉过敏的哮喘患者牢记 “关门窗、少外出、规律药、备好急” 的十二字原则,提前做好预防,掌握正确的用药和急救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雷暴哮喘的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