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两地。每年夏、秋两季,当植株茎叶生长茂盛或花朵开放至三轮时,选择晴朗天气分次采割,经晒干或阴干处理后切段备用。该药材揉搓后散发特殊清凉香气,口感辛凉,以叶片数量多、颜色鲜绿、气味浓郁者为优质品,临床多为生用。
一、薄荷的炮制
1. 薄荷
除去老茎与杂质,略微喷洒清水使药材稍作滋润,随后切为短段,及时采用低温方式干燥。成品呈不规则段状,茎为方柱形,表面呈紫棕色或淡绿色,具纵棱线,棱角处分布茸毛;切面白色,内部中空。叶片多有破碎,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 5 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仍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2. 蜜薄荷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薄荷段搅拌均匀,稍作闷润后放入锅中,用文火翻炒至颜色微黄且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 100kg 薄荷,需用炼蜜 35kg。成品形态与薄荷段一致,表面呈黄火色且略带粘性,口感微甜。
二、药性
性味:辛,凉。
归经:归肺、肝经。
三、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四、临床应用
1. 风热感冒,风温初起
薄荷辛能发散、凉可清热,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兼具一定发汗作用的药材,为疏散风热的常用之品,因此在风热感冒及温病卫分证中应用十分广泛。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药材配伍,代表方剂如《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
2. 风热上攻,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薄荷质轻扬升浮、气味芳香通窍,擅长疏散上焦风热,能清头目、利咽喉。对于风热上攻引发的头痛眩晕,宜与川芎、石膏、白芷等具有祛风、清热、止痛功效的药材配伍;治疗风热上攻导致的目赤多泪,可与桑叶、菊花、蔓荆子等一同使用;若为风热壅盛引起的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蚕等药材。
3.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薄荷质轻宣散,具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的功效。治疗风热束表所致的麻疹不透,常与蝉蜕、牛蒡子、柽柳等药材配伍,如《医学广笔记》中的竹叶柳蒡汤;对于风疹瘙痒,可与荆芥、防风、僵蚕等祛风止痒药材同用。
4. 肝郁气滞,胸胁胀闷
薄荷兼入肝经,能够疏肝行气,治疗肝郁气滞引发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时,常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的药材,代表方剂如《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
5. 其他病症
此外,薄荷气味芳香,有辟秽之效,同时能化湿和中,还可用于治疗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导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与香薷、厚朴、金银花等一同使用。
五、用法用量
1. 药典用法用量
3~6g,后下。
2.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内服:3~10g,不宜久煎,也可入丸、散剂。
外用:取适量,煎水外洗或捣汁涂敷。
部位差异: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六、注意事项
薄荷芳香辛散,发汗作用较强,会耗伤正气,因此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七、化学成分
薄荷主要含挥发油,成分包括薄荷脑(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胡薄荷酮、α- 蒎烯、柠檬烯等。《中国药典》规定,薄荷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 0.80%(mL/g),薄荷饮片含挥发油不得少于 0.40%(mL/g)。
八、药理作用
薄荷油内服时,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促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从而发挥发汗解热的作用。
薄荷油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可对抗乙酰胆碱,进而呈现解痉功效。
薄荷醇具有利胆作用。
薄荷油外用时,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使人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组织血管变化,起到消炎、止痛、止痒、局部麻醉和抗刺激的作用。
此外,薄荷还具有祛痰、止咳、抗着床、抗早孕、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