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茶饮的由来
1、起源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如 "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 等具有茶饮特性的药物描述,虽未明确"代茶饮"概念,却为后世"药食同源"奠定了理论基础。
2、正式提出于唐代,即从"药茶"到"代茶"的理念
药茶方剂的出现:唐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中收录了多首含茶的药方(如"竹茹芦根茶"可用于止呕,然而此时的茶仍是中药的配伍药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当作茶饮使用。
"代茶"的概念诞生于唐代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其中首次明确提出 ,茶作饮,加茱萸、葱、姜良,暗示茶饮可添加药物。而同期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了 "代茶新饮方" ,以黄芪、通草、茯苓等药物煎煮代茶,首次在文献中正式使用"代茶"一词,标志着其作为一种独立用药形式的诞生,茶饮由此为人所知。
3、 发展成熟于宋元时期
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宋代涌现出大量的中医药学典籍,也随之出现了大量的茶饮类记载,如:
《太平圣惠方》 专设 "药茶"篇,收载药茶方剂如 "槐芽茶"(治头痛)、"薄荷茶"(清头目) 等,明确了"药茶"的治疗范畴。 《圣济总录》(宋代) 进一步丰富了药茶的种类,并细化了茶饮的相应适应症(如解暑、消食、利咽、止咳等)。
宋代文人也崇尚养生,苏轼、沈括等常在诗文中记录以菊、桂、姜等泡饮的习俗,随着官方与民间的双重推动,使代茶饮从宫廷流传至市井,随之越来越丰富起来。
4、 明清及民国时期,中药茶饮更加精细化,也更加贴近民间生活
明代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标注了多种中药材 "可代茶" 或 "作饮代茶" ,如:"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可代茶饮" 。麦冬:"性微寒,可代茶饮" ,金银花:"清热……可代茶" ,标志着代茶饮药材选择趋于规范化。
二、那么中药茶饮有什么作用呢?
1、调理体质,平衡阴阳
扶正气: 如气虚易疲劳者泡饮黄芪、西洋参;血虚面白者饮用红枣、桂圆;阴虚口干者饮用麦冬、石斛、酒黄精等。肝火旺目赤用、菊花、龙胆草,肺热咽痛用射干、金银花、连翘。
2、缓解身体轻微不适
消食化积:饮食油腻后,山楂、陈皮、炒麦芽茶能助消化、消胀满。
化湿解暑:荷叶、藿香、芦根(鲜品更佳)等有助于清暑热、化湿浊,改善夏季困倦、食欲不振。
3、辅助改善代谢
现代药理学研究角度看:如山楂可以降脂、荷叶(降脂、辅助减肥)、绞股蓝(调节免疫、辅助降压)、桑叶(辅助控糖)等。
4、日常保健,强身防病:
如枸杞可以滋补肝肾明目,增强免疫力;黄芪补气固表,提升抗病能力,适合易感冒人群日常调理。
玫瑰花疏肝解郁,适合压力大的人群代茶饮用。
三、 如何选用一贴合适的中药茶饮?
1、首先要找专业的医生,为你开具最适合的中药茶饮
医生会在辩证论治的前提下,为你开具最适宜的中药茶饮,切记在不了解自身体质的情况下,擅自服用中药茶饮。
2、在有质量保障的医院和药店购买相应茶饮饮片,当有霉变、变色、虫蛀者不可服用。
3、在器具上选用保温杯、养生茶壶等均可
在实际操作中,花草、子仁、果实类可以加沸水,加盖闷10-15分钟,温服。
而根茎类需要煎煮3-5分钟即可,比如黄芪、西洋参片、党参、桔梗等。
四、 中药茶饮的禁忌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人群, 用药需格外注意,务必在临床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而对于有严重慢性疾病者(如患有肝病、肾病、心脏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正在服用西药的人群,必须咨询医师或药师。因为中药有可能与西药发生相互作用(如枸杞可能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甘草长期大量服用会影响血压和电解质)。
脾胃虚弱易腹泻的人群慎用寒凉药(如金银花、菊花、胖大海、荷叶),会加重腹泻。
感冒期间要分清寒热症状,如风寒感冒不宜用寒凉药(如金银花、薄荷),而风热感冒不宜用温补药(如黄芪、桂圆),不确定时应当暂停饮用,以免耽误病情或者加重。
中药茶饮或者代茶饮,是中医药宝库中一颗很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明珠。它具备“药食同源”和“治未病”的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简便、廉价、有效的养生选择。然而,其效果在于“适宜”,其危险在于“跟风盲目”。
我们应当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选用,才能真正让这一杯药香氤氲的茶饮,成为滋养身心、守护健康的好伙伴。